“未来,计算机能靠人脑细胞运行吗?”这一问题看似“脑洞大开”,但美国约翰斯·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摸索答案,并于近日公布了相关计划。 他们认为,类器官智能技术(OI)具有实际的应用前景,甚至有望比人工智能更强大。不过,这项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,预计还需要数十年才可进入动物试验阶段,此外还需应对伦理挑战。
虽然电视剧《狂飙》已经迎来了大结局,但热度仍然没有丝毫减弱,有的网友利用剧中人物创作娱乐视频,也有的网友剪辑其中精彩片段。不过,还有一些“较真”的网友,发现《狂飙》中的一些人物对话,配音和嘴型对不上,于是便想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唇语识别,还原最初的剧本情节。
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中心幼儿园(盘龙新区)依托当地智能传感特色产业的科技力量,设计建造了“智趣育”校园,孩子们可以在教室、活动室、阅览室等场所体验到科技的智能乐趣。图为老师在指导小朋友通过“人脸识别+语音互动”的云上借阅系统借阅图书。
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,人工智能、5G等新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,机器人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应用不断增多,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。日前,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部门联合制定发布《“机器人+”应用行动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实施方案》),面向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以及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需要,以产品创新和场景推广为着力点,分类施策拓展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。
有了AI,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。AI绘画的出现,恰如瑞士艺术家保罗·克利所言:“艺术不是再现可见,而是使不可见成为可见。”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,目前基于不同类型或者模态元素的AI绘画发展情况不尽相同,发展最久的是“以图生图”,再到近期火爆的“文+图”生图。当然,也有团队已经研发出由语音生成图像的技术。